古今中医都考究望闻问切,即中医辨证。“六经辨证”是我国古代名医、汉代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一种辨证办法。在《伤寒杂病论》里,依据外邪所在的部位、寒热表现的趋势、以及邪正交争的盛衰,依次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证候。由于这六种证名和人体经络里的“三阴三阳”一致,所以被后人称为“六经辨证”。
所谓辨证施治便是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诸多的辨证办法对四诊取得的证候加以分析、总结、概括,然后得出致病的病因与病机,进行相应的对症医治。贴敷疗法的施用便是依据辨证定论做相应的药物配伍及选择相应的贴敷点,《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之虚,以经取之。”因此临床中依据辨证得出的疾病归属作相应的挑选,然后到达有意图、有针对性的医治疾病。
真假:真假是指邪正的力量对比而言,虚指人体的正气缺乏、抵抗力减弱,实是指看病的邪气盛,但人体抵抗力强,正气尚充分,正邪相争剧烈。 虚证:体质素弱、形瘦色枯、病程拖延、胃寒、萎缩、自汗或盗汗、熏晕昏眩、腹痛喜按、呼吸卑微、脉搏细小弱小等。实证:素体强壮、壮热、烦躁、发病急、口渴、腹胀、便秘、腹痛、拒按、呼吸粗大、脉实, 运用八纲辨证时,不能把某个证候孤立起来,临床中患者所表现的证候往往不单纯是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而是几种症状同时并见,有时还出现互相转化,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
寒热: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证:口不渴或喜欢热饮、四肢厥冷、面无人色、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象沉迟等。 热证:口渴、多饮、喜冷饮、发热、烦躁、面红、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寒证或热证开展时,往往出现症状与病情相反的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医治时应注意鉴别。
表里:表里是指人体患病部位的表里深浅而言,凡躯体皮裘、肌肉、筋骨皆归于表,体内五脏六腑皆归于里,卫气、气分归于表,营分血分归于里。 表证:病邪轻、病位浅或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身痛膝酸等。 里证:病邪重,病位深或见大热大汗、神昏烦躁、吐逆腹胀,甚者项强抽搐、谵语躁扰、隐隐斑疹、下利或二便闭塞等。 一般来说,里证病邪重而病位深,从表证转为里证,阐明病邪传内,病势开展,由里证转为表证,阐明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好转。
电话微信:1332802078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李和记营销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