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用膏剂应用历史悠久,有非常多的相关文献记载。因为外用膏剂可以避免内服药剂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再加上疗效确切,因此广受好评。外用膏药是沿用中医辨证论及中药主治的原理,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止痛等作用。
外用膏剂的剂型种类:包括软膏剂、膏药、橡皮膏三种主要膏剂。另外,类似软膏的制剂:糊剂及涂膜剂亦在此介绍。 外用膏剂中的软膏与膏药在中国应用甚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痈疽篇”中已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记载。汉代名医华佗在施用外科手术后,常习用“神膏”以促进伤口愈合。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要方》中有用豕脂、羊脂等与药料炼制膏剂的记载;同一时代龚庆宜著的《刘涓子鬼遗方》和齐?诸澄著的《褚氏遗书》中对皮肤科用药方面均有重要发展,其中有多种“薄贴”的记载,已较广泛地应用皮肤吸收良好的动物脂肪作为软膏基质。唐代孙思邈著的《千金翼方》载有“乌麻膏”方,其组成有生乌头、麻油、黄丹及蜡。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以膏成……”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了制备膏药的方法。
宋代,由陈师文等撰、宋朝廷颁布发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已趋完善。外用膏剂到明、清两代更有发展,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已有40多种剂型,其中膏剂品种也不少;清代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是一部论述膏药的专著,对膏药的方药、应用、尤其在制备工艺上均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如膏药种类,已不是单纯使用油脂与樟丹,而又创制出白膏药、胶膏药、松香膏药等。
软膏剂在生产与贮藏时均应符合下列各有关规定。 ①软膏剂常用的基质,有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蜂蜡、动物油、植物油、单硬质酸甘油酯、十八醇等及其混合物。根据气温高低,可添加适量石蜡或液状石蜡调整基质的软硬度。某些基质中可加入乳化剂制成乳剂型软膏,使药物易被皮肤吸收,并易洗除。 ②供软膏剂用的固体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应预先用适宜方法制成细粉,全部通过6号筛。 ③软膏剂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应无粗糙感,并应具适当的粘稠性,易涂布于皮肤、 粘膜上而不融化,但能软化。 ④软膏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等变质现象。必要时可加适量防腐剂使其稳定。 ⑤软膏剂所用的包装容器,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 ⑥除另有规定外,应置遮光容器中密闭贮存。 膏药: 膏药系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或铅粉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并含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
膏药是中国制剂中的一种传统剂型,早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巳有油、丹熬炼而成“膏”的记载。刘宋《刘涓子鬼遗方》中亦有多种“薄巾”的记载,“薄”指软膏,“贴”指膏药。唐、宋以来对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为膏药在应用方面的专著,目前中医临床及民间仍然广泛使用膏药。
膏药常应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过外贴,还能起到内治作用,如驱风寒、和气血、消痰痞、通经活络、法风湿、治跌打损伤等。《理瀹骈文》上论及膏药的作用时,有“截”“拔”之说,谓“凡病所集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外,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外用膏剂不仅在中国创用很早,而且在国外应用亦比较早。尤其是近代,在软膏的基质与制法、橡皮膏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由以上相关文献可见,外用膏剂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很普遍的应用,可以说是医学历史上的瑰宝。关于外用膏剂的起源发展就说到这里,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电话微信:1332802078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李和记营销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