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剂是我国一种古老型药剂,流传已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膏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到现如今膏药已经的非常普遍的用药之一。特色是常有腰酸背痛的老人,更是对膏药情有独钟,家中常备。
膏剂作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优点。膏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大类。内服膏药主要在煎膏剂,又称膏滋,它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加粮或蜂蜜炼成的稠厚半流体的制剂,如益母草膏、川贝枇杷膏、十全大补膏等。
膏滋:药物碎为粗末,用水或酒加热煮出,约2~3次,至药物中可溶性物质全部溶出为度;置火上徐徐蒸发浓缩,不加或加一定量的蔗糖、(冰糖、白糖、红糖、饴糖)或蜂蜜,浓缩至稠膏状。
举例:益母膏:取益母草5kg,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静置2~3h,使杂质沉淀并滤除,加热徐徐蒸发浓缩,并不绝搅拌,俟浓缩液比重1.25时,即得合格清膏;炒糖,将蔗糖加40~50%的水,煮沸,并不断搅拌炼至糖液呈金黄色,泡沫发亮光时即可;收膏:将清膏与炼糖或炼蜜混合,加热,至有大量气泡逸出时,减少火力,浓缩至比重1.365,包装即得。检查:按照《中国药典》煎膏剂项下有关规定检验合格即可。
外用膏药包括软膏与硬膏,软膏是用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林、植物油等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容易涂于皮肤或创面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如清凉油、眼膏等。化妆品也是软膏,如雪花膏。
硬膏药包括中药膏药、橡胶膏药、贴膏剂等。膏药的种类有多种,以油与黄丹为基质的为黑膏药;以油与宫粉为基质的为白膏药;以橡胶为主要基质的为橡皮膏;以松香等为基质的为松香膏药。最常用的是黑膏药。今天主要讲的是中药膏药。
祖传膏药歌诀: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
熬膏药应掌握的技术要领:
1、炸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
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
3、祖曰: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的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
4、现市售黄丹多不纯,一定要炒用,再根据质量及经验选择用量,不要拘泥于季节,比例等。
感谢朋友提供以上经验。在熬制膏药上有很多秘诀,但医师各居私心,秘而不传。中医外科教材所说的经验是不正确的,无法具体操作。
以下补充:
1,选油:可以用茶子油、菜子油、桐子油。我喜欢用茶子油,贵一点,但熬出的膏药好。
2,选丹:现在药商心黑,铅丹的杂质较多,所以一定要仔细看清。真丹色红,细润,质纯。从重量上也可以感觉出来。
3,比例:一斤油六两丹为基准,夏季丹多,冬季丹少。
4,练油:既然是熬,就说明要慢,要有耐心。如果熬制的量少,最好用煤球,火苗低,安全。熬油也要坚持搅动。熬油的时候主要观察油冒出烟的颜色,以白烟为好,如果是黑烟,说明火太大。从烟的色调节火力。
5,滴水成珠:各家的习惯不同。有向油锅滴水与蘸油往水里滴的方法。我主要是用第二种。用搅棒(竹子做的为好)蘸少许油,滴在盛水的脸盆里,如果油滴在水面上如珍珠,晶莹而不散,正是下丹的时机。
6,下丹:如有经验的可以火上下丹,安全起见,离火下丹最好。在下丹时丹不能结球,要均匀,少量多次放,边搅动,在放到80%左右开始试丹,就是在膏药纸上试膏药的老嫩,如到位,不必在下丹。要一直搅动到膏药凝固。
7,下丹时会出现水漫金山的现象,要注意安全。在下丹完毕有冒“牛眼睛”现象,要不断搅动。
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药材、温度、下料等等都需要严格把控,因此要想制作出质量上佳的膏药,还是要找专业的膏药代理企业,才能保证质量,以为关于膏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电话微信:1332802078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李和记营销实验室